我国近十年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

广告位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记者从…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完成防沙治沙任务2.82亿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2658万亩,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都拉线科尔沁沙地2010年治理前的卫星遥感影像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都拉线科尔沁沙地2022年5月实地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490多万亩,沙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逐步建立起我国北方风沙线上的绿色生态屏障,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多年完成营造林面积902.9万公顷,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40多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014万公顷。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三大沙地和库布其沙漠周边等重点治理区,已由昔日“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十年来,全国建立了41个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8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开展了荒漠生态保护补偿试点工作。建立了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初步形成了荒漠定位观测体系和防沙治沙标准化体系。开展了第五次、第六次荒漠化沙化和第三次、第四次石漠化调查监测,首次开展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年度变更调查,通过摸清荒漠化、沙化和石漠化土地状况及动态变化情况,及时指导治理工作科学开展。近五年沙尘天气明显减轻,较“十一五”期间减少31%。

  在严格保护和治理的基础上,我国积极推动沙产业发展,利用沙区光热、物种、土地等资源充足优势,适度发展灌草饲料、中药材、经济林果、沙漠旅游、风电光伏、生物质能源等产业,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据统计,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年总产值1200亿元,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特别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锻造了伟大的治沙精神,涌现出了“治沙英雄”石光银、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以及“时代楷模”苏和、“八步沙六老汉”等治沙英模,锻造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成现实。

  2000年7月库布其沙漠植被指数图

2019年7月库布其沙漠植被指数图

  多年来,我国不断强化防沙治沙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全国沙产业发展指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沙漠公园管理办法》等。与重点省区签订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组织完成了“十二五”“十三五”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中央对各有关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不断创新实用治沙技术和综合治理模式,攻克了包兰铁路“五带一体”防护体系,塔中油田沙漠公路防沙治沙体系,阿拉善飞播治沙造林等一系列治沙技术难题,打造了科学治沙的“中国样板”。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义务,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建立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我国林草主管部门杰出贡献奖。

  下一步,我国防沙治沙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国家沙漠公园建设,建立健全荒漠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编制出台《全国防沙治沙规划》,与重点省区签订“十四五”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压实地方政府防沙治沙责任;适度发展沙产业,推动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到2025年,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面积达到3000万亩,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亿亩,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950万亩。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