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官员私下承认对俄制裁自伤八百 更重要是美国企业“会错意”了

广告位

  财联社6月16日讯(编辑 马兰)尽管美国通胀高企,正在增加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但仍没有迹象表明,拜登政府会…

  财联社6月16日讯(编辑 马兰)尽管美国通胀高企,正在增加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但仍没有迹象表明,拜登政府会承认其对俄罗斯的制裁政策有所偏差,或者想要放松对俄制裁来降低自身风险。

  但私下里,美国官员们已经开始对制裁结果感到棘手。他们担心,这些惩罚措施可能非但不能影响到俄罗斯,反而加剧美国的通胀,使粮食安全状况更加恶化。

  而这其中最令美国政府意外的莫过于美国企业的“自我制裁”,即在美国宣布制裁俄罗斯部分实体之后,美国企业大面积、大规模地从俄罗斯市场退出,即便美国当时可能并不想全面切断与俄罗斯的联系。

  美国国务院制裁协调办公室主任Jim O‘Brien上周表示:“关于制裁导致问题的说法,我认为有很大的误导性。有时候公司对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被允许的感到困惑,我们将努力澄清,以便使他们能够继续前进。但我们也在积极工作,来让公司知道他们被允许做什么。”

  这个表态的潜台词就是说,美国企业,甚至西方企业很可能会错了美国“对俄制裁”的意,将点对点打击演变成了一刀切,然后又反手打了美国政府一个措手不及。

  自我制裁

  据外媒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私下认为,价格飙涨的部分原因是所谓的意外“自我制裁”,美国公司出乎意料地完全放弃俄罗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违反美国法规的风险,但这反而超过了美国政府的预期。

  从英国石油公司BP到麦当劳,这些大型公司或是以折扣的价格出售在俄罗斯的资产,或是停止在俄罗斯的业务运营,在制裁初期让官员们着实吃了一惊。而据熟悉政府内部讨论的人士表示,政府对这些公司的决定所带来的的连锁反应——供应链危机加剧,粮食进一步短缺等——几乎是措手不及。

  根据耶鲁大学Chief Executive Leadership机构收集的数据,截至目前,大约有1000家西方公司已经宣布他们正在减少在俄罗斯的业务。

  前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管理处顾问Adam Smith称,这基本上等于把美国的外交政策外包给了私营部门,使得外交不再具有手术性、校准性,企业对政策变化的反应也变得没那么灵敏。

  换句话说,私营部门理解并执行的外交态度,可能与美国政府想要传达的大相径庭。

  5月25日,财政部外国资产管理处承认了这种担忧,并将企业的一般许可延长到9月30日,以便公司可以继续支付与俄罗斯企业做生意有关的税款、费用和进出口关税。

  这一举动的信息很明确:在俄罗斯做生意是被允许的,只要不是与受制裁的实体交易就可以。

  Simth解读,最近一项制裁中,禁止管理咨询和会计公司与俄罗斯做生意的行政命令并不包括任何有关农业、医药或电信的内容,这是有意让这些商业活动继续进行的信号。

  但很显然,美国企业没能读懂。

  很多公司表明,他们在继续与俄罗斯的业务之前会格外谨慎,或者美国政府提供更明确的指导。

  公认反洗钱师协会(ACAMS)的全球制裁和风险主管Justine Walker表示,政府无法介入并给予精确的解释。“我们看到在很多例子中,当局采取了不同的立场。”

  往往是这样情形:公司问:我们是否应该对这个实体实施制裁?政府会回答说:你需要自己做出决定。

  伤害远超预期

  在俄乌冲突开始之时,拜登政府认为,如果豁免能源和食品,对俄制裁对于美国的通胀影响将是最小的。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超预期,如今食品和能源已经成为推动美国高通胀的两个主要因素,也成为了拜登11月中期选举的拦路虎。

  因此,尽管乌克兰声嘶力竭地要求美国企业停止在俄罗斯的业务,但拜登仍然开始悄悄鼓励农业和航运公司加大与俄罗斯化肥商人的贸易。

  这也凸显了制裁俄罗斯的难度。俄罗斯作为全球第11大经济体,与全球主要国家的贸易联系远比美国之前制裁的国家(如伊朗和朝鲜)要深刻地多,孤立政策对俄罗斯来说基本行不通。再加上俄罗斯在粮食和能源两大市场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让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变得更复杂。

  这种复杂性导致了结果朝着美国不愿意看到的方面一路狂奔——美国迎来了全球瞩目的高通胀。

  但白宫现在也是骑虎难下。

  私营部门的交易,其实可以作为强硬外交政策的缓冲带,如果两边的企业表现出积极的和解意图,也许会推动双边重新回到谈判桌,也符合目前各方寻求结束冲突的愿望。

  如果美国企业没有在一开始那么众志成城地坚定退出俄罗斯市场的话,这个方案不失为一个优雅的解决方法。

  现在,美国企业已经自发撤退出了俄罗斯市场,如果表现出想要回去的意愿,不仅将承受来自西方公众的攻讦,同时也不会让俄罗斯方面觉得西方的有多大诚意。

  不仅如此,Smith还表示,从长远来看,美国企业将俄罗斯市场拱手让人,以极低的成本甚至是零成本转让其在俄罗斯的资产,大幅削弱了这些企业在俄罗斯的软实力。这些企业的离开同样在俄罗斯消费者心里造成了一些伤害,品牌的名誉也被影响。

  拜登对高通胀的无力甩锅,回头再看也是无奈,毕竟这中间实在是有太多始料未及了。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